交易员日志

 找回密码
 受邀注册
查看: 11003|回复: 0

禀赋效应

[复制链接]

256

主题

886

帖子

89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97
发表于 2019-1-23 11: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禀赋效应”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花钱时千万别心痛! 2017-10-24 05:18经济学家

提示:
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禀赋效应”理论。
今年的诺奖发给了行为经济学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它的痛苦,哪一个更大?
“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
这个理论就是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率先提出的。
想要理解今天介绍的“禀赋效应”,先得了解“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更基本的概念——“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宁原得不到,也不愿失去
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天天晚上加班,为了鼓励你,领导特意打报告,为你争取加薪。
然而到了年终,辛苦了一年的你,却一无所获。
你一定非常失望。
事实上,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什么啊!努力工作却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别人没有你那么失望呢?为什么经过一场想像中的“得而复失”后,你的心情比什么都没有发生时还要糟糕呢?
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
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
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
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
这就问到点子上了。
好比同样是捡到1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
就像我们拿1万元炒股,亏损10%,再盈利1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100元。
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
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
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
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
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1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
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1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1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1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
旁边的中国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
理查德•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
理查德•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电话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
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
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1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
那么,“跳槽成本”实际上是多少呢?
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损失的痛苦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说明“禀赋效应”时,做过一个的实验。
他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的任务是向卖家买咖啡杯,第三组的可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得到同价值的一笔钱,然后让三组人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结果是第二组买家估价的中位数是2.87美元,和第三组可自由选择的学生估价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卖家估价的中位数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证明了“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
理查德•塞勒等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于是得出“禀赋效应”的“损失厌恶系数”——2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损失的痛苦。
用这个系数解释前面的例子,当你答应了高1000元的那份工作之后,另外一家要多给你8天的年假(而不是原来的5天),才能让你改主意。
如果一个涨薪10%的跳槽机会,会让你犹豫不决(意味着两份工作的效用相等),那么说明“跳槽成本”其实只有薪水的5%。
不过,有人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钱,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
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理查德•塞勒是这么解释的: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
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
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喜欢的东西没货了,竟然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
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能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
钱这个东西,一旦停止流动,就会迅速贬值。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同样,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钱,是两样东西,卖得不好的商品,你让他打个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来,它们都是财富的不同形态。所以他们更注重资金周转速度,该清仓甩卖时,毫不犹豫。
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
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
“扪心自问,如果你是别人,你愿意和你自己合作吗?”
“想都不敢想啊,哪有这么好的福气……”
上面虽然是个段子,但“禀赋效应”确实让我们做出了很多“屁股决定脑袋”的非理性判断。
你是否曾经认为某某某能力不如你,但升职加薪总是快你一步,因为“那个人会拍马屁”?
你是否为领导用了别人的方案,而让你一周的努力付诸东流而生气,你认为你的方案明显比别人的好,领导是眼瞎了吗?
当我们处于“卖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当我们牌“买家”的角色时,我们是否过于吝啬?
知道“禀赋效应”的存在,你的判断应该会更客观一点,心态应该会更成熟一点吧。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Richard Thaler(1980)提出的。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近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名单揭晓,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凭借对行为经济学产生的贡献和影响,获得了此次奖项。
说起理查德·泰勒和行为经济学,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甚至理查德·泰勒最出名的禀赋效应理论也少有人知。但其实,如果你明白禀赋效应是什么,可能你就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它就潜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1980年,泰勒提出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也称原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泰勒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儿童名著小说《小王子》里的话说,就是“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
再用一个最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就是大家常常说的“丢了100块钱的痛苦要大于你捡到100块钱的快乐。”
禀赋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我们也常常因为禀赋效应做出愚蠢的决定。
例如,很多人都曾有过的辞职纠结的经历。明明当下的工作做的很痛苦,也知道没有发展前景,但就是不愿意辞职,因为害怕辞职以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所以就一直拖着看,消耗时间。
例如,有的人明明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方是渣男/渣女,可是因为在一起了很长一段时间,想到付出了很多,就还是硬着头皮结婚了,结果结婚了不久就离婚了。
例如,有的人炒股票,明明发现情况不对应该抛售了,但是就是不舍得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心存侥幸后面能赚个大的,结果赔个精光。
例如,有的人玩游戏赢了几局又被打败了,怎么也不服气,非要再打赢过去不可,为此哪怕不眠不休不吃不喝……
例如,我们明明买到了一个不太好的产品,用着也不喜欢,还是舍不得丢弃宁愿忍受,只因为我们刚刚花了不少钱……
不得不说,禀赋效应实在太强大,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其中把日子过得一团糟。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尽量避开禀赋效应对我们人生的干扰?
其实,避开禀赋效应很简单,只需要做到四个字:多思,不贪。
多思:在面临选择的时刻,要尽可能的想清楚究竟什么是你想要和不想要的,哪个选择的结果是你最不愿意承受的,弄明白自己真实的需求。因为只有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才不会做出让自己日后后悔的选择。
不贪:不贪就是在看清现状之后能果断的做决定,而不会因为眼前一点点的利益就再次犹豫不决。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人不能把所有好处都占着,你想要什么必然要付出什么,只要值得就够了。
比如,买了一双非常不合脚的鞋子,如果不能换那么宁愿扔掉也不要为了钱硬着头皮逼自己穿了。因为你能做出这件事的最根本原因是你需要一双合脚的鞋子,而穿着不合脚的鞋子你的身体不会舒服,心情也不会愉快,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立即再去换一个合适的。也许一开始你会为损失了那双鞋而闷闷不乐,但不久你就会因为穿上了舒服的鞋子而整个人都开心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受邀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交易员日志

GMT+8, 2025-5-2 21:48 , Processed in 0.1038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